量身訂做的消費之夢
這是一個歌頌消費的社會。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版的「廣告時代」,登出某圖書公司總經理的一篇文章。他在文中對於一般人口袋中裝滿未花用的現金,表示深切的憂慮:
「現階段我國經濟之富足,已到達有百分之四十的產品並非消費者非買不可的『必需品』的地步,這造成生產過剩的現象。預計這種現象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疏解。假如放任消費者只購買真正需要的物品,不久將再度面臨經濟蕭條的打擊。」
~摘自《隱形的說客》
二○○八年今天,『非必需品』早已充斥在各個商店之中。但是這個擔心完全沒有發生。為什麼?
因為商人們也察覺了,他們不能再只依賴推銷「必需」商品。
說得更精準一點,他們察覺了,人們「既有的必需」,已不夠拿來消耗他們的商品。
這是一個用情感賣東西的年代。
站在百貨超市裡的消費者,就像古代的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臣子把貢品一字排開,對哪一個有興趣,任君挑選。在現在的社會中,平民老百姓不再單純的有什麼買什麼。
商人與廣告業者合作,千方百計的想讓自己的商品受欽點。為了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脫穎而出,他們紛紛開始重新思考,最能有效動搖人心的自我介紹是什麼。
廣告業者搖身一變,成為社會觀察家、心理分析家,了解消費者,成了他們在做廣告中最重大的一項任務。唯有敲中消費者心底的需求,才是有意義的廣告。廣告開始將一個個的商品,與感性做聯結。於是有一天,不知不覺知中在我們的社會裡,化妝品賣的不再是酵素,而是高雅細緻;速食賣的不再是飽餐,而是歡樂氣息;汽車賣的不再是代步工具,而是身份地位與幸福的家庭……。
「人們很少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,既使說出來了,也未必是心裡所想要的。」
─廣告時代─
(轉錄自《隱形的說客》)
大多數的人都嚮往成為廣告中典型的現代人──有主見且迷人,永遠能夠做出最明智的選擇、使用商品後,精力充沛,炯炯有神。但是實際上,這樣生龍活虎的時尚男女,常常不過是製作廣告觀察小老百姓們心中的渴望、期待、不符實際的夢想、甚或是觀察對於挫折的逃避心態、對於犯錯的內疚之後,試圖回應需求、補償不安,最後綜合出來的一個虛構人物罷了。
但心中充滿複雜情緒的消費者,其實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。於是廣告製作者開始藉由觀察人們心中的渴望、期待、夢想以及種種的情緒,為消費者製作出最能吸引他們的情境。
再回到怡文購買I-Pod的例子,她雖然想要扮演了一個冷靜而有條理的消費者,為自己想買的mp3調查資料、細細盤算,但卻在一瞬間被I-Pod迷的忘記一切。“對時尚的追求”在與“務實考量”的戰鬥中,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。I-Pod看似歪打正著,其實不然,他們早就發現有這樣的市場,瞄準好了怡文的口袋,以及太多像她一樣的男男女女,怡文2號、怡文3號……。
隨者現代人對於廣告的警覺性提高,廣告也進化從潛意識的渴望溝通,利用不著痕跡的手法吸引人。香水廣告不再說「擦了就有魅力」,而是巧妙地營造性感魅惑的氛圍,讓消費者感受到充滿魅力的幸福感。內心纖細的年輕男女們,也不樂意聽到自己對自身魅力的不滿被挑明了講,有甚至產生撇清否認的心態。於是有的廣告誘惑人,開始走向暗示法。
現代社會,商人和媒體人聯手起來刺激消費,手化漸漸化明為暗。繼可意識範圍之後,潛意識中的渴望開始被發覺。意識的宣傳效果達到極致後,開始轉而播撩潛意識的感官。購買,從前單純供需的交流,已經演化成為一種儀式化行為。現代人藉由不斷付錢的行為,換取精神上的滿足。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