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

解開廣告效應之迷(中)

那麼會不會有一些廣告,所主打的賣點,跟商品之間的連結度不高?或者是廣告去創造需求?
沈:我可以了解你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,有些廣告所主打的賣點跟產品的連結度,是真的比較低。會發生這樣的狀況…可以回到行銷學來看。以行銷學來說,一個產品的發明跟製造,是因為發現了消費者的需求。但現在社會中很多的產品,卻都是先發明產品,到了要販售的時候才去找消費者的需求。因為這樣的原因,所以有些廣告會出現主打的需求離商品太遠的現象。
那像廣告所創造出來的需求,是不是還是有成功的例子?
沈:我問你們,你們有買I-Pod嗎?我覺得I-POD就是最典型的創造出來的需求,I-POD這個東西,本質其實就是MP3!在I-Pod上市之前,台灣就已經有很多的MP3在市場上販售了,當時台灣的MP3主打的賣點大概都分成兩類,一種是All in one,也就是一台機器中可以放入多少的功能,另一種賣點就是價錢。所以,I-Pod在剛要上市的時候,台灣的廠商沒有人看好他,大家都覺得這個沒什麼功能的MP3,要賣這麼高的價錢,怎麼可能會有人去買。

但I-Pod做到了。知不知道為什麼?I-Pod找到一個很好的賣點,跟年輕人喜愛的東西連結,那個賣點就是“年輕人喜歡新的東西”、“年輕人喜歡時尚”。I-Pod利用廣告主打著漂亮的外型,在廣告中完全沒有提到功能,只是營造了一個年輕人嚮往的生活型態,還為了心理因素價錢還得把訂價訂得比較高,可是年輕人全買單了。因為他們找到了目標消費群的心理需求, I-Pod之前的那些mp3真的都長得都不怎麼樣,I-Pod領先注意到這一點,找到一個消費者會追求的需求,創造新連結點,然後獲得了大勝利。
另外,屈臣氏的好運饅頭也是一個例子,購物滿399元才可以換一個,在推出的六周內,就被兌換了三百萬個,那個營業額是很驚人的。好運饅頭這個東西,抓到了目標消費群的心理。屈臣氏主要的客群是女生,健康、招桃花、防小人、…等,這些事情幾乎每個女生都很重視,在加上隨機的包裝、盒子中的籤詩,兌換後拿到紙盒,抱著期待抽到想要的運氣的心情打開紙盒的過程,對消費者而言是個很有趣的購物經驗。而定399元也是有經過研究的,利用了消費者在屈臣氏的平均購買金額,然後提高一點點標準,訂定出399元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