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

學術各界看消費

學術各界看消費
我們在研讀相關書籍時發現,現代人的消費行為,其實被很多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,有的學者從購物行為超乎平常人會做的人開始研究,有的則是從整個社會的改變研究…
有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強迫購物症(Compulsive shopping),這是一種心理疾病,患者較多為女性,有強迫購物傾向的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消費,他們相信消費能夠讓他們得到快樂,他們的消費行為是為了購買而購買,而不是為了需求而購買,所以常常會購買不需要的東西,並且會為了消費而負債。

美國小兒科學會在他們所出版的書籍中,認為消費性負債是影響現在孩童及年輕人最重要的議題,並且提出「童年富裕病(child affluenza)」。試著從孩童時期的金錢觀,探討出現消費性負債的問題。
有社會學家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來看消費,認為在這個後現代主義的社會中,每個人的消費都是為了要表達自己,藉由消費這樣的行為,他們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中,展示出自己的生活型態,以及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階。所以現代人會藉由不斷的消費來證明自己。
台灣也有人開始從廣告學的研究角度,去看信用卡與現金卡中的廣告訊息,認為在這些廣告中,消費者可能會接收到訊息為:「消費是一件對的事情,並且非常的重要,借錢消費是一件對的事情」。
有學者從符號學的角度,認為現在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,追求的不再只是所消費的物品,而是商品的符號意義。也就是商品的品牌、設計、顏色…等,這些比較感性的訴求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